心理育人

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心理育人 -> 心理活动 -> 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 -> 正文

关于举办重庆市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的通知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3-11-16


重庆市各高校: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根据教育部和重庆市教委的相关工作要求,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坚持传承与积极创新,总结历届活动经验,保留品牌化活动,探索心理服务新模式,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,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自助与互助能力,塑造大学生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心态。经研究决定,拟开展重庆市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,具体安排如下:

一、活动主题

相伴成长路,携手与爱行

二、主办单位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

承办单位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专委会

各片区承办学校

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

三、活动时间

2021年3月—7月

四、组织机构

三级运行,市级组委会、片区组委会和各高校心理中心分工合作,共同负责

五、活动安排

(一)活动类型

1.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比赛

2. 三级心理之家建设成果比赛

3.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比赛

各项活动的比赛细则详见附件。

(二)材料提交

提交内容:所有材料均为电子档,获奖成果汇总表(见附件)。所有作品以“学院-团队负责人-作品名”格式命名。其中,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的作品材料为录制的视频(时限5分钟)。提交时间:5月20日前,将作品提交至邮箱:2750277394@qq.com,联系电话:023-65022164,王老师。

六、活动进程

1. 2021年3月-4月,论坛启动,各高校组织开展校内活动,各片区制定片区活动方案。

2. 2021年5月,组织开展各项目的片区赛,初评奖项、报送推荐参加市级评审作品及获奖成果汇总表。

3. 2021年6月-7月初,各片区报送各项活动的参赛数据,开展市级成果评审、总结和颁奖。

七、注意事项

1. 加强活动宣传,各片区高校积极谋划,确保活动前有热身,活动过程有展示,活动结束有报道,确保参赛人员覆盖面广,活动关注度高,鼓励片区的高校积极参与,组织发动学生全员参加。

2. 重视作品原创,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,不得涉及与国家相关法律、法规和道德规范相抵触的内容,如有发现,取消其参赛资格、追回奖励。如发生知识产权或版权法律纠纷,责任自负。作者对作品有署名权,作品版权归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组委会,论坛组委会对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拥有非盈利性的展示、出版印刷、宣传、义卖等权利。

3. 严守格式规范,按照要求准备、报送参赛作品和相应数据,避免参赛作品因格式不规范影响成果认定和奖项的等级评定,增加数据统计的难度。

4. 注重片区协作,新的活动模式下,新的片区设置打破固有的地缘性特征,跨区组合的大片区要加强片区内高校的沟通,相互理解支持,合理分工协作,保证活动质量,兼顾比赛公平。

附件:1.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比赛细则

2. 三级心理之家建设成果比赛细则

3.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比赛细则

4. 重庆市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获奖成果汇总表

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

重庆市第十二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组委会

2021年3月23日

附件1:

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比赛细则

(一)活动目的

通过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,以微课比赛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,加强自我教育,引导大学生热爱科学、勇于创新、学会感恩、珍爱生命、勇于担当、爱国奉献,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与人文科学素养。

(二)授课内容与参评要求

1.授课内容:根据主题分为三种类型,一是“生命教育与心理成长 (A类),包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、感恩人生、热爱学习、珍爱生命、自律负责、理想追求等;二是“同心战疫与民族自豪(B类),包含科学防疫、强身健体,无私奉献、勇于担当、责任与使命、爱国主义等;三是“科技进步与智慧人生(C类),包括科技进步及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发展对未来职业人生的影响,大学生专业自豪感、职业理想的建立,优秀校友事迹等。

2.授课对象:自选主题,自行设定听课对象(如大学生、中小学生、家长亲属、社会公众等)。

3.要求团队参赛,倡导互助合作,共同成长。

(三)比赛形式

校级比赛鼓励以现场讲课为主要形式开展;

片区比赛由各片区组委会研究决定,比赛形式不做规定;

市级决赛采用录制视频形式评比,仅需经片区预赛推荐的优秀选手录制讲课视频,各片区推荐名额不超过5个,大片区可适当增加名额。

(四)作品要求

1.现场讲课:展现PPT课件,讲课限时5分钟。

2.录制视频:将讲课现场录像并制作成视频作品,时长不超过5分钟。视频文件类型为 MP4,分辨率为1024×768及以上(4:3)或1280×720及以上(16:9);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;图像清晰稳定、构图合理,声音和画面同步,声音清晰,无失真、噪声杂音等干扰,无音量忽大忽小现象。

附件2:

三级心理之家建设成果比赛细则

(一)活动目的

根据国家22部委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》、市教委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三级心理之家建设进院校、进班级、进宿舍,分享各高校大学生通过自助—互助—助人,实现心理成长的丰富成果与经验。

(二)成果内容与参评要求

1.宿舍心理之家:参评成果以宿舍心理之家设计方案为主要形式,内容做到“三有一约”:“三有”即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学习活动;有开展心理健康、科学防疫、生命教育与人生探索,促进心理成长的特色活动;有交流思想、化解矛盾的方法措施;“一约”即宿舍公约(宿舍卫生和作息制度等)。形式不限,鼓励创新。该项目须宿舍成员共同参加。

2.班级心理之家:参评成果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成长、生命教育、班风建设、团体合作等班级集体建设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。

3.校、院级心理之家:参评成果为两大部分,一是各校开展心理教育、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;二是负责全校(院系)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心理部、心理协会、心理服务团队、志愿者团队等的活动成果。

(三)成果形式

校(院)、班级、宿舍三级心理之家参评成果均以“心理成长小报”(大小为A3)形式图文并茂展示“心理之家”建设成果(可附背景资料)。

(四)比赛形式

校级比赛需提交实物作品进行评比;

片区比赛由各片区组委会研究决定,可采用线上展示或现场实物评比等方式开展;

市级决赛采用电子作品评审,需各片区将推荐作品做电子化处理,各片区推荐名额不超过5个,大片区可适当增加名额。

附件3:

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比赛细则

(一)活动目的

根据国家22部委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》、国家9部门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》要求,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自助、互助与助人效能,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,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反哺实效。

(二)活动内容

1. 自我服务:即大学生通过了解与认识自我意识发展特点,开展“人为什么活着”“我们为什么上大学”“我的情绪调节方法”“我的坚毅力培养”“我的人生追求”等讨论与自我训练,积极优化个性,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心理品质,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,(自我服务也应在团队互助中完成);

2. 互助服务:即为宿舍、班级、团队等同学服务,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成长困惑组织开展心理主题沙龙、心理班会、心理团日、团体心理辅导,开展心理委员服务能力竞赛等,积极建设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,营造团结互助的心理环境;

3. 社会服务:即为社会上需要关爱的群体、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;特别提倡开展“大手牵小手,友爱一起走”心理服务活动方案设计,为我市中小学生、家长、中小学教师等群体提供支持与帮助。

(三)活动原则

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比赛是本届论坛的重点培育项目,属于新生事物,在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和评比标准方面,主要可参考如下原则:

1. 合作原则。要求团体合作参与,组织成员架构合理,分工清晰,责任明确。

2. 主题集中原则。主题聚焦大心理健康服务范畴,吻合社会主流价值观,服务对象明确,服务内容精准到位,服务形式符合时宜。

3. 可实践原则。方案设计可操作性强,行动方案符合逻辑,步骤清晰流畅,可呈现实践对方案的促进和完善过程。

4. 可测量原则。方案对活动成果有预期或实效,活动成果可形式化呈现,包含但不限于实践报告、视频、照片、音频等形式。

5. 反思性原则。对方案在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、不足或成果经验、社会影响等方面,有思考有建议。

(四)成果形式

成果正文以word文档呈现。正文标题:仿宋一号,加粗;正文内容:仿宋小四,行间距为24磅。可附背景或支撑材料,形式不限。

活动方案在本校(含宿舍、班级、社团等)或中小学、社区实际应用且取得效果的,可附现场活动小报或应用单位证明。